「磁振造影技術學術研討會」紀要

「磁振造影技術學術研討會」紀要

 

   放射技術系教學研究會於九十年四月二十七日,假本校北階視聽教室舉辦本學期第一場全國性學術研討會,研討主題為近年來頗受重視的磁振造影技術(MRI)。與會人員除本校師生外,各地醫事放射師公會及中華民國醫事放射學會會員亦共襄盛舉,共約一百七十人參加,尤其花東宜地區放射技術人員反應更是熱烈。

  本次研討會共邀請四位講員,就磁振造影之原理、設備、技術及其臨床應用與未來發展等層面做深入淺出的報告與探討,主講人員及研討主題分別為:

  一、本系陳拓榮老師,主講磁振造影的成像原理。

  二、台灣奇異醫療公司李昀應用工程師主講脈衝波序及臨床應用。

  三、高雄醫學大學放射技術學系黎俊蔚教授主講臨床磁振頻譜技術的基本認識。

  四、慈濟醫學中心張寶源醫師,主講肝、膽系統磁振造影。此外,並針對研討會主題由筆者主持綜合座談與討論,探討專業領域之相關問題及意見之交流。

  在成像原理方面,陳老師共分成前言、放射線、光源、磁場單位、核磁偶極矩、拉莫頻率、共振、偏離角度、自由感應衰減、遲豫和影像、脈衝序列參數等幾個單元作詳細的介紹,尤其在MR的影像方面,更將其種類及各組織參數作詳細說明,使學員都能有清楚的認知和正確的判定。在脈衝波序的介紹及其臨床應用方面,吾人可知MR訊號含有質子的數目質子密度和T1、T2等參數,因此為了有效測出必要的參數需以各種的RF脈衝脈波組合起來,才能達到目的。方法包括飽合回復法(SR)、自旋回波法(SE)、反轉回復法(IR)等。在磁振頻譜技術方面,可知MRS頻譜乃結合磁振造影系統和高解析核磁共振光譜分析,使用磁振造影技術選定受檢部位,再配合核磁共振光譜分析技術,以非侵入性之方法分析活體組織的生物化學成份,提供醫學上辨識及量化新陳代謝物質及其量的動態變化,及了解組識細胞的環境如溫度、PH值等資訊。最後主題乃在介紹肝、膽系統之磁振造影,如肝臟之血管瘤、膽道胰管攝影(MRCP)、磁振血管攝影MRA等影像診斷及其攝影技術。

  本次放射技術系舉辦之磁振造影技術研討會,除探討上述相關主題外,對於磁振造影技術在臨床應用及其品質管理與未來發展亦是研討重點,更期望藉由此次研討會增進大家在磁振造影方面之技能,交換彼此在臨床應用方面的經驗與心得,更希望藉由此次研討會聯繫與會人員之情誼,並進一步提昇磁振造影的醫療服務品質及其學術研究發展。

 

上一頁|回第十一期首頁|下一頁